共计 3310 个字符,预计需要花费 9 分钟才能阅读完成。
前两天在 X 上看到一个非常有趣的讨论,有人提问「房价跌到什么程度可以抄底」?众所周知的是,中国国内的房地产正在经历一轮下跌的行情,部分城市可能已经面临了长达几年的跌跌不停,这就不得不让人思考什么时候才是尽头。
我自己结合之前看过的《全球房地产》以及自身的一些经验,认为房地产的价格和房租挂钩去判断其实际价值来说比较靠谱。通过租售比
在房地产市场的起伏中,许多投资者和购房者都在思考同一个问题:房价跌到什么程度才是真正的抄底时机?这不仅关乎金钱的投资回报,更关系到生活决策的理性性。
核心抄底标准:30 年房租等式
一套合理的房子价格,应该等于 30 年的房租收入。这个看似简单的公式,背后蕴含着对房产本质的深刻理解——房产的价值来自于其租赁收益。
以一个具体案例来说明:某市一套 8000 元/平米、100 平米的房子,价格为 80 万元。月租为 1200 元,年租金为 1.44 万元。按照 30 年房租的公式计算,合理价格应该是 43.2 万元。超出这个价格的部分,本质上都是市场泡沫——是投资者在赌房价上涨所支付的溢价。
这个标准与国际房产估值理论高度吻合。换句话说,用年租金乘以 20-30 倍,就是房产的合理价值。
金融学角度:租售比大于房贷利率
另一个重要的抄底指标来自金融学原理:当年租金收益率大于房贷利率时,购房就变成了一个正收益的理财产品。
继续用上面的案例:年租金 1.44 万元,若房贷利率为 3%,则合理房价应为 48 万元(1.44 万 ÷0.03)。这个逻辑很清晰——如果你用贷款买房的年租金回报率高于银行贷款利率,那么出租的收益就能覆盖房贷成本,且有所盈余。
截至 2024 年末,中国的房贷利率已经降至历史低位。5 年期以上 LPR 从 2024 年初的 4.2%累计下降至 3.6%,一线城市的首套房商贷利率已跌破 3%。这意味着,在利率环境宽松的当下,只要租售比达到国际合理水平,购房就值得考虑。
国际对标:中国房价远高于发达国家
在国际范围内,中国一线城市的房价收入比处于极端高位,这给了我们理解"泡沫"规模的参考系。
根据数据,中国的房价收入比为 27.89 倍。这意味着一个普通人的全部年收入需要花将近 28 年才能买一套房。但这个平均数字掩盖了更严峻的现实——在北京、上海、深圳等一线城市,房价收入比超过 50 倍已是常态。
对比发达国家的情况就更加触目惊心:
日本的情况:日本全国平均房价收入比为 10 倍,需要 10 年的收入才能买房。作为房价最贵的东京,房价收入比也仅为 17.78 倍。相比之下,中国一线城市的房价收入比是东京的 3 倍以上。这样对比下来,即使按照东京的标准,中国一线城市的房价仍然需要下跌 65%以上。
国际标准:正常国家的房价收入比应该在 7-15 年之间。日本平均为 10 年,东京因为是全球顶级大城市才达到 18 年。
租金收益率的悬殊差距
中国一线城市的租售比极其恐怖,几乎没有租金回报可言。
根据数据,北京的租售比仅为 1.49%,上海 1.68%,广州 1.63%,深圳 1.49%。而国际标准租售比为 4%-6%。这意味着,一套价值 500 万的房子在北京,每年租金收入仅约 7.5 万元。
相比之下,日本的租售比已高达 8%,美国在房地产泡沫前的标准租售比为 5%-6%。中国一线城市的租售比连国际标准的四分之一都不到。
这背后的现实是:在中国一线城市买房,几乎完全是在赌房价上涨,而不是依赖租金收益。一旦房价停止上涨,购房者就陷入了被动。
供应过剩的残酷现实
抄底的另一个重要考虑因素是市场供应状况。中国的房屋供应已经达到了历史性过剩。
官方数据显示,全国约有 6 亿栋房屋建筑。虽然这个数字包括了农村房屋、工业厂房等,但城市住宅的空置情况仍然触目惊心。根据贝壳研究院的数据,中国 28 个大中城市的平均住房空置率为 12%。其中,一线城市空置率为 7%左右,但二线城市为 12%,三线城市高达 16%。
更让人担心的是,这种供应过剩集中在三四线城市,而这些地方面临着严峻的人口流出。
人口流动的冷酷规律
房产的本质是一种固定资产,其价值最终取决于该地区是否有人需要居住。而中国正在经历前所未有的人口迁移。
一线城市开始出现人口流出。2024 年,北京常住人口减少 2.6 万,上海减少 7.19 万。更令人瞩目的是,北京、上海、广州三地的 30-35 岁男性人口净流出率首次超过流入率,净流出人数达 18.7 万人,较 2023 年增长 31.6%。
三四线城市的人口流失更加严重。根据《中国人口大迁移:3000 县全景呈现》的数据:
- 15%的三线城市在"人口失血"
- 57%的四线城市在"人口失血"
- 83%的五线城市在"人口失血"
- 86%的六线城市在"人口失血"
这意味着,在大多数三四线城市,不仅楼市库存高企,而且购买力还在持续流失。人都走了,房子再便宜也无人问津。
三四线城市的"免费住"困境
用户观点中提到的"三四线县城房子完全有可能免费住",虽然听起来有些极端,但反映了一个严峻的现实:在某些产业空心化、人口严重流出的三四线城市,房子正在沦为一种难以脱手的资产。
根据数据,三四线城市的存销比已经极度恶化。某些城市的存销比超过 70 个月,意味着即使完全停止建房,也需要 6 年才能消化现有库存。而在这个过程中,房价会持续承压。
更重要的是,即使房价跌到"免费",没有产业、没有人口的城市,房子也没有流动性。买房者可能永远卖不出去,这比房价下跌更可怕。
日本的教训:泡沫破灭后的漫长下行
中国的房地产现状,与 20 世纪 90 年代的日本有诸多相似之处。日本的经历提供了一个值得深思的历史镜鉴。
1990 年代初,日本泡沫破灭后,房价下跌超过 45%,且这个过程持续了 18 年以上。土地价格跌幅更大,工商业土地地价下跌幅度超过住宅用地。房地产开发投资规模在之后的 15 年间缩水了超过一半。
更令人绝望的是,即使房价跌了这么多,日本的调整周期仍然极其漫长。首都圈和近畿圈的房价下跌周期达 11 年,而 6 大城市的地价连续下降了 14 年,直到 2006 年才有所回升。
这告诉我们:在房地产泡沫破灭后的时代,即使房价已经跌得很低,仍然可能继续下跌。因为调整不仅取决于价格本身,还取决于供给、人口、经济增长等多个因素的匹配。
抄底的三个前提条件
既然房价最终会跌到某个底部,那么什么时候才是真正的抄底机会呢?不是所有的低价都值得买。
第一,城市必须有人口流入和产业基础。广州、深圳、杭州等城市虽然房价有调整,但人口仍在流入,产业活力依然,这些城市的房子保留了基本的流动性。相反,在严重人口流出的三四线城市,即使房子便宜到"白菜价",也可能无人接盘。
第二,租售比必须向合理水平收敛。国际标准的租售比是 4%-6%,中国一线城市目前仅为 1.5%左右。只有当租售比接近合理水平时,房产才能作为一种资产产生稳定的收益,而不是纯粹的投机品。
第三,房价收入比需要回到国际合理范围。正常国家的房价收入比应该在 7-15 年,目前中国一线城市超过 50 年。真正的底部,应该是房价收入比回到 20-25 倍左右的水平。这意味着,一线城市的房价从现在的高位,仍然需要下跌 50%-70%。
观点的局限性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观点也有其适用范围的限制。
这个理论不适用于购房换身份的移民驱动市场。在移民市场中,房产不仅是生活资料和投资品,还承载了身份获取的功能,这会大幅推高房价,导致其偏离基本面。
此外,这个模型没有充分考虑到租金上涨的可能性。如果一个城市的经济持续增长,居民收入不断上升,租金会随之增长,这样 30 年房租的价值也会随之提升。但在人口流出、经济停滞的三四线城市,租金反而可能下跌。
结论:理性看待抄底
房地产的本质是一种固定资产,其价值取决于能否产生稳定的现金流收益,以及持有者是否相信资产会升值。当房价与这两个因素完全脱节时,就形成了泡沫。
房价跌到什么程度可以抄底?答案是:当房价收入比回到 15-20 倍范围、租售比升至 4%-6%、目标城市仍有人口流入和产业活力时。这不仅符合国际标准,也是房产作为一种资产能够产生稳定收益的必要条件。
对大多数城市而言,这个底部还远未到来。而对于产业空心化、人口严重流出的三四线城市,即使房价跌到"地板价",抄底的机会也不存在——因为那不是低价,而是陷阱。
真正的抄底者,应该具备三种品质:对数据的敏感性,对周期的耐心,以及对风险的敬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