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书评 被大众低估的王朝 《从陈桥到崖山》
因为开始大量看宋朝历史相关的书籍,正好在豆瓣看到有人评论这一本,便加入了待看列表,没想到又从另一个方面领略了宋朝魅力。 这本从《从陈桥到崖山》从人物,事件,文化,制度,总论这五大部分去分析宋朝,虽然不是成体系的历史概述,但是从这一个个的切面却也能感受到宋朝这个朝代所给人的无穷想象。 我之所以说“被大众低估的王朝”,那是因为我印象当中的宋朝,大部分内容还停留在历史课本中的寥寥数字,还停留在金庸先生小说中宋末各地纷争的时候。我记忆中的宋朝是破碎的,存在与苏轼、李清照,范仲淹,陆游等等诗人词人的诗词歌赋中,存在于岳飞、文天祥的忠孝故事中,存在于苏黄米蔡的书法中。读完此书我才更发现四大发明中的三个都出现在宋朝,宋朝的瓷器烧制水平已经非常繁盛,随之而来的就是一系列的疑问,为什么宋朝文化生活上如此丰富,而却频频受到外敌入侵而无法抵御,为什么宋朝的繁荣没有延续,甚至元明清在倒退? 梦断帝王师的朱熹 朱熹在我的印象中就是儒学的集大成者,在此之前我甚至并没有知道朱熹当过帝王师,而也仅仅只有一次,书中引用《中国转向内在》一书中的原文“中国知识分子对政治的兴趣是恒久的,其心态和行为取决于现实政治生态,特别是权利的运作状态“,知识分子明白在一个时常会堕落成绝对独裁的专制国家,至高无上的君主是唯一的关键,他们认为改变了皇上,就有可能改变政府。这是伟大的新儒家朱熹教导皇帝治国在于齐家,齐家在于修身,修身依靠正心诚意。然而这是第一次朱熹入朝为官,而且也是唯一一次。在专制政府下入朝做官的士大夫,偶尔也会让自己的声音上达天听,但结果鲜能奏效,于是接下来只有两种选择:要买继续留在管上,要么走人。 政治老手史弥远 在这一章节中,开篇就写下了令人耳目一怔的话,“以政变手段上台的政治家一般都出现在专制集权国家;还没有听说过美国立国二百多年有靠政变上台的总统,这里的制度原因大可推求”。通过这一番话开始介绍南宋引发两次政变的史弥远宰相。专制政府的权利天平往往是倾斜的,一旦发生权利变更,其带来的一定是天翻地覆的变化。专制政权的运作过程往往会有很多的偶然非程序因素起支配作用。 文天祥 “事业虽无所成,大节亦已无愧”。 王安石变法 社会危机是社会变革的第一推动力,改革变法都是逼出来的,古今无不如此,从范仲淹主持变法新政,到王安石变法,从政治经济文化等等各个方面都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理想是美好的,然而实施过程中却”多少坏事借变法之名以行之”。 作者从王安石变法的过程中总结出几点教训和启示还是非常值得一说,一为把握力度和社会承受能力,二为防止改革动机和最终效果背离,条文和执行的偏差,三为立法和用人双向都不能有所偏颇,四为得君行道的体制所限,变法的最终命运还是由君权政体制来决定的。 然而话风一转,作者从变法的条文和效果来看,变法在政治、经济、思想和文化上都强化了国家行为的集中管制,将宋初和仁宗朝相对开放与宽松的社会体制又逆转了回去。政治上宋初确定的制度(虽然有局限,权利分散,效率低下)但依然有其合理性(分权制衡,权利制约),但是变法中却遏制了合理性,加强了局限性。在经济上加强了政府对经济活动的干预(青苗法,免疫法,市易法,均输法)强化管营禁榷搜刮民财,打击民间商品经济发展,看得见的脚踩住了“看不见的手”。而在思想文化上,在京城设置巡卒,巡查是否有人对新法散步不满言论;在思想言论上,首开党同伐异的政治解决做法,甚至把苏轼打入大牢,仁宗朝言论自由、思想开放的环境也至此一变。 读《宋代太学生救国运动》 没有学生运动的历史年代,不外乎两种可能,其一,确乎是政治清明、社会和谐的太平盛世,学生自然埋首读书,毋须关心政治;其二,在风平浪静的表象背面,是政治高压的空前加强,言论环境的全面恶化与国家元气的彻底斫伤。 从一篇祠堂记说宋儒气象 范仲淹在《祠堂记》中说,“道”体现在臣下,就是要在至高无上的君威面前,保持独立的人格,言其所当言,行其所当行。 吃菜事魔及其他 我原本以为金庸小说中的魔教,明教只是一个完全虚构的存在,原来历史上真的有摩尼教的存在,并且发展的也非常不错。“对社会底层的苦难民众来说,宗教异端在抚平创痛和激起反抗之前是很容易转化的,其临界的坐标即定在苦难的程度和民众的忍耐力的交叉点上。从这个意义上说,异端邪说倒不失为测量社会是否稳定健康的试剂,社会越是安定有序,异端邪说便越没有市场;一旦异端邪说不胫而走,争夺到浩浩荡荡的民众时,这个社会的秩序、机制乃至其本身的现实合理性,一定是出了大问题”。 官方的不宽容权利浩大,可以置无辜的人于死地。而统治者往往误认为这种权力是无所不能的,意识不到这是在为渊驱鱼为丛驱雀,反而迫使异教信徒协力同心,殊死反抗。 宋代的监察制度 我们都知道宋朝有监察使,从历史书上就能够知道这个名词,然而实际上包括我的大部分人对这个名词的含义也仅仅停留在字面上,这个官职具体做什么其实并不了解。书中对宋朝的监察制度有着比较详细的描述,然而宋朝的监察制度受到皇权的约束,如果君主愿意接受台谏,分权制衡就运作的比较正常,然而不愿意,就随时可以从权力制衡的顶端加以干预甚至破坏。 上面只是一些我对书中一些内容的摘录和总结,很大一部分内容都无法归纳进来,比如宋朝的饮食,气象,一些冤假奇案都在书中有着很详细的说明,可以推荐一读。